相傳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,神農為了給人治病,經常到深山野嶺去採集草藥,而且還要對採集的草藥親口嘗試,鑑別草藥的功能。

  有一天,神農在採藥中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,頓時感到口乾舌麻,頭暈目眩,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,閉目休息。這時,一陣風吹來,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著清香的葉子,神農隨後揀了兩片放在嘴裡咀嚼,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,頓時感覺舌底生津,精神振奮,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。他感到好奇怪,於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,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、葉脈、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。神農便採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。後來,將它命名為『茶』。

  神農的傳說有很多,神農是中國古代先民的典型代表,神農傳說中的種種發現和發明,也就是那個時期廣大人民勞動智慧的集中體現。神農時代,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已逐漸趨於發達,茶葉的解毒功能在日常採集勞動中已被認識。

       唐代飲茶的風氣已頗盛行,不僅貴族們喜愛啜飲,民間飲茶之風也大為流行。當時陽羡唐貢山所產的「貢茶」,是皇室喜愛的珍品,產量不多,非常名貴,那時茶得在清明前送到長安,以茶開清明大宴,茶的身價由此可知。因受到宮廷的重視,才由官府培植茶樹,接著民間再種植,因此有了「茶稅」的出現。

  「上有所好,千必有甚焉者。」由於上位者的喜愛與重視,民間亦群起效尤,於是飲茶蔚為風尚,尤其是各大都市到處可見茶肆,茶經有云:「……謝安、左思之徒,似皆茶飲,是以與時俱廣,浸於世俗。至國朝而盛,兩都荊州、渝洲諸地,已為每家必飲之物。」這是描寫茶飲盛行的情況。而詩風盛行的唐代,詠茶的作品,更是不勝枚舉,也更證明當時的茶風。

  陸羽,唐代竟陵人。對茶有很深的造詣,時人稱之為「茶神」。他奉詔著茶經,一出對飲茶之風,有推波助瀾之勢,全文分上、中、下三卷,共有十個單元:一之源,二之具,三之造、四之器、五之煮、六之飲、七之事、八之出、九之略、十之圖等十章,對茶有全盤的介紹,是中國茶道的先聲,也是中國茶道最原始最具體的指導原則,以後的茶書皆依此改良。

        唐代時不僅國內飲茶,也輸往各國。由「榷茶使」司掌,宋稱為「茶馬司」,當時來華留學生也以日本為多。日本僧人「最澄」,學成後將茶苗帶回日本,於是日本開始植茶。至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留學,就所學心得寫成「喫茶養生法」,日本的茶經於是誕生。日本的茶道開始宏揚,千江戶時代產生無數流派,且注入日本人的精神,再賦與宗教及禮教意味,成為「日本茶道」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宋人飲茶,基本上仍依循唐朝的準則,又從高雅的享受更發揚光大,這與宋代理學的清談也有關係,於是士大夫爭相講求茶品、火候、煮法及飲效等。有關於茶的吟詠更是藻墨豐富、舉之不盡。而當時「茶禮」及「奠茶」兩種習俗的存在,是使茶更為民間重視的原因,至今民間相親,還是有讓女方奉茶給男方來相親的親友的習俗。

        「工書畫、通百藝」的宋徽宗更是以皇帝之尊,親著「大觀茶論」二十篇,其中雖仍與蔡襄(字君謨)的「茶錄」雷同,但仍是茶道中珍貴的至要文猷。(茶錄原文及註解請參閱第十篇)

        宋朝文人也都是品茗行家,如歐陽修、蘇軾、黃庭堅、司馬光、蔡君謨…等,也都有詩句讚茶,或著文立論,其中東坡與君謨的「鬥茶」及東坡與司馬光的「墨茶之辯」更傳為佳話,而民間也常以鬥茶為樂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明朝初年,「貢茶」還一如宋制,專以採造龍團鳳餅等一類的緊壓茶,後來朱元璋認為這樣太「重勞民力」,才下令「罷造龍團」,改造芽茶。這一改革,從統治階級的本意來說,是通過輕徭薄賦等一些體恤民力的措施,把社會生產恢復和發展起來,以穩定新建立起來的政權。但是在客觀上,對進一步破除團茶、餅茶的傳統束縛,促進芽茶和葉茶的蓬勃發展,起到積極的作用。

  芽茶和葉茶經過明朝兩個世紀的發展以後,在中國形成眾多的名特茶葉。宋朝時,文獻中提及的名茶,只有日注、雙井、顧渚等不多幾種,但明代黃一正的《事物紺珠》(1591年)中,其所輯錄的”今茶名”就有(雅州)雷鳴茶、仙人掌茶、虎丘茶、天池茶、六安茶、日鑄茶、含膏茶……等97種之多。其地域由雲南向北綿延一直到山東,各地區都形成了自己的主要茶葉產地和代表名茶,奠定了我國近代茶業及茶葉文化的大致格局和風貌。
   
 明朝茶葉的突出發展,還表現在製茶技術的革新上:改蒸青為炒青,炒青的製茶工藝,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。明代羅廩《茶解》(1609年)的炒青技術要點記載,採茶「須晴晝採,當時焙」,否則就「色香味俱減」;採製萎凋,要放在簞中,不能置於漆器及瓷器內,也「不宜見風日」。炒製時,「炒茶,鐺宜熱;焙,鐺宜溫」,「凡炒止可一握,候鐺微炙手,製茶鐺中,札札有聲,急手炒勻,出汁箕上薄攤,用扇搧冷,略加揉捻,再略炒,入文火鐺焙乾」。這段文字,講了殺青、攤涼、揉捻和焙乾這樣一個過程。即便是現在,其許多工藝和技術要點,仍沿用於中國各種名特和高檔茶葉的製作過程之中。

  明朝葉茶的興盛,還推動和促進其他茶業的發展,除綠茶外,黑茶、花茶、青茶和紅茶都全面的發展。

        清朝至皇太極入主中原及多爾袞攝政以來,雖仍沿舊明之制.但法規尤為嚴密,且又屢興「文字獄」,文人精力與漢族思想途而受挫,這與元朝也有相類之處,文人已無心吟詠「茶」了,再加上清末經鴉片、英、法甲午諸役後,民心士氣危弱。民族自尊心也大損,挾西洋船堅砲利之餘威,茶飲似乎也為洋水沖淡了。民間飲茶的風氣似不如前朝的盛行,有關茶的書冊。坊間幾無所見,文人談及茶茗者亦較少,而達官貴人間相往來,竟有「端茶送客」的陋規,即當賓主言談並不融洽時,仁人會令僕人獻茶,這等於下逐客令,知趣的訪客最好儘快離辭,免得自討沒趣,這和從前「客來烹茶」、「敲冰煮茗」、「以茶待客」的情況,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了。

        民國成立後,飲茶就已蒙上濃厚的商業氣息了。各地茶肆皆各有特色,如福州茶館兼營浴池生意,貴州茶館裏的說書,江西茶館前的道情,北平茶坊因在帝京,因此頗有帝王氣勢,四川茶館則花樣最多,氣象萬千,饒富趣味,廣東茶館的工夫泡法等,皆具地方色彩又有特殊風味。台灣因為外國進口飲料充斥坊間,咖啡廳林立街頭,茶飲曾一度沒落,更談不上深具規模的茶樓了。近年來因得各界人士的提倡並證實茶有益於身心,故重新喚起了國人對茶的注意,頗有漸受重視的趨勢,茶樓也開始出現,這是一種好現象。

        自神農發現了茶葉以後,歷經唐宋的發揚,明清的改革迄今,它已在中國歷史上吟詠了至少二千年以上,「茶」號稱為「國飲」一點都不為過,所謂飲水思源,飲茶也要知道它的來源。儘管「茶」現已風行各國。成為世界最有益的飲料,然中國人還是有中國人飲茶的方式與精神,因為中國人有特有的文化特質。